分类目录归档:最新动态

發策實習計劃育青年人才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8.30 澳門日報 第C08版:澳聞

為更好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青年研究人才,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於一五年起舉辦暑期實習計劃。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本中心在過往實習計劃的基礎上,與廣州巿南沙區青年聯合會共同舉辦大灣區暑期實習計劃,期望培育政策研究青年人才,鼓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190829001

  實習計劃共有十九名分別就讀於本澳、內地、台灣、英國和德國高校的澳門學生參與,日前已在廣州南沙和澳門分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在廣州南沙進行,期間實習生分別與南沙發展和改革局、人才局、金融局、稅務局、政務服務中心、創匯谷等人員進行互動交流,並就“澳門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方向和路徑”和“澳門青年在南沙創業發展的調查研究”課題撰寫小組研究報告。此外,本中心特別邀請了內地高校的專家學者對實習生進行授課,課程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港澳政治研究、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戰略和澳門青年參與區域合作的路向選擇。
20190829002
  第二階段在澳門進行,期間實習生需要撰寫個人研究報告和時事短評、參與課程培訓等。在整個實習期間,每名實習生被配對至少一位導師作為其師友伙伴,並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研究報告。課程培訓內容涉及澳門基本法、教育體制與人才培養、澳門城市競爭力、澳門醫療政策、區塊鏈與金融創新和中葡合作平台建設。為提升實習生實地調研能力,本中心特意組織實習生前往珠海橫琴,參觀考察橫琴新區規劃建設展示廳、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橫琴大昌行物流中心等地,通過與相關機構負責人交流,了解橫琴的發展規劃、澳門青年在橫琴創業的發展、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澳門企業在橫琴落戶的情況。
20190829003
  實習計劃總結大會已於日前圓滿舉行,會上實習生分別就優秀研究報告作成果展示。本中心會長蕭志偉贊揚全體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認真完成各項工作,並寄語他們主動了解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積極為國家和澳門的發展作出貢獻。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旅遊承載力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6.18 澳門日報 第B02版:澳聞

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澳門的戰略定位,旅遊業在持續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為澳門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紅利,同時也為澳門帶來不少挑戰。有見及此,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澳門旅遊承載力問題”為主題舉辦時政沙龍座談會,與會者分別就制定旅遊政策、完善跨部門協作、提升政府執行力、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建議,共同就如何提升旅遊承載力進行探討,為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言獻策。

20190619001

明確發展定位 創新思維制定政策

  有與會者指出,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旅遊業發展,訪澳旅客數量屢創新高,但同時旅遊承載力不足等問題也逐漸浮現。對於政府正研究向旅客徵收旅遊稅,有與會者質疑該措施的成效,認為徵稅對解決旅遊承載力不足難以起到積極作用,建議政府開展具前瞻性的調查研究,綜合分析旅遊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有與會者認為,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戰略定位,應以創新的思維及管理方式制定合適的旅遊政策。建議政府對訪澳旅客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旅客來澳的需求和期望,以通過精準的手段分流旅客,藉此解決旅遊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完善跨部門協作 提升旅客分流執行力

  有與會者表示,特區政府部門之間的充分協作對分流旅客能夠起到關鍵作用,以港珠澳大橋口岸為例,分流作用尚未彰顯,重要原因在於口岸交通配套有待進一步完善。有與會者續指,除交通配套外,口岸周邊基建亟需完善,建議政府進一步完善跨部門協作機制,提升執行力,加快推進口岸周邊交通配套設施及道路網的建設,從而更有效做好分流工作。此外,特區政府應與珠海市政府加強合作,共同完善內地口岸周邊的交通配套設施,雙管齊下,聯手分流旅客,促進口岸通關便利化。

優化營商環境 提升服務水平

  有與會者指出,政府近年推出的新旅遊路線未能起到顯著作用,原因在於配套設施尚未完善,加上周邊部份商舖結業,旅客難有意願前往新路線,建議政府考慮以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中小企投資營運,盤活相關城區發展,並考慮增設行人專區,方便旅客步行前往其他景點。有與會者認為,針對來澳購物的旅客,建議政府考慮在口岸大樓內建造購物中心,滿足來澳購物的旅客需求。
  有與會者認為,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企業應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培養更多優質的旅遊管理人才和服務人員,通過給予旅客優質的旅遊體驗,助力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有助提升旅遊承載力。

團體籲抓緊灣區發展機遇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4.15 澳門日報 第B06版:澳聞

團體籲抓緊灣區發展機遇 

        座談會的“群言堂”環節上,多位來自不同社會界別的嘉賓就澳門融入灣區、抓緊機遇發展分享個人見解。

20190429001

        高冠鵬:各市協調統合

        澳門物流與運輸學會會長高冠鵬建議整合大灣區公交系統,增加出行便捷性,讓公交出行成為主流模式,減輕對道路交通及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認為各城市應協調統合,共同開創無縫整合公交系統,打造“智慧出行、公交優先”的出行環境。

        吳子寧:明確自身優勢

        澳門青年聯合會秘書長吳子寧提出“融容之道,和而不同”的觀點,認為澳門要融入灣區發展,先要對內促進各行業的融合,摸索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外要與其他十個灣區城市互相融合協作發展,共享資源、優勢互補才能得到整體發展的提升。澳門亦要“和而不同”,明確自身優勢,在灣區中發揮長處才能有所建樹。

        蔡明威:調整人才政策

        中華總商會策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蔡明威表示,緊抓大灣區發展機遇,對澳門建設“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起重要作用,不單有助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進一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議政府發揮澳門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出台與時俱進調整吸納人才政策,並持續推進澳門居民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趙強:文旅協同發展

        民聯智庫副主席趙強認為,在“一國兩制”條件下,澳門與粵港兩地的行政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在文化形態上存在着一定差異,文化資源的互聯互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困難。建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享機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合作、文化產業資源協同發展、文化旅遊資源融合發展等共用機制。

        覃思:勉青內地創業

        世界青年設計師論壇大中華主席覃思則以自身經驗分享,鼓勵青年到內地創業、尋找機會,積極參與融入國家發展。

        黃仁民:落實澳人澳稅

        粵澳工商聯會理事長黃仁民提出關於推進新時代琴澳合作的建議,包括加快“粵澳飛地合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提前為橫琴南部填海土地的合作做好政策規劃、對標中國特色自由港和國際旅遊島建設標準,以及對標澳門稅收政策,加快推動落實“澳企澳稅”和“澳人澳稅”政策,實現琴澳稅收均等化。

20190429002

“群言堂”集思廣益建言灣區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4.15 澳門日報 第B06版:澳聞

“群言堂”集思廣益建言灣區 

        多名社團代表日前於發策座談會的“群言堂”環節上就融入大灣區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20190424002

        李從正:三方合作育才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李從正就 “深化合作,共建灣區” 主題發言,他提出兩點意見,一是勞資政三方合作,共同培養優質人才;二是強化工會之間合作,助力居民融入灣區。

        陳家良:延伸醫療福利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陳家良發言的主題為“着眼大灣區所需   發揮澳門所長   積極主動將澳門的社會服務推向大灣區”,一是建議將社會福利尤其是醫療福利延伸到大灣區,二是將澳門的社會服務特別是養老服務經驗推廣到大灣區。

        呂綺穎:調研婦女需求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呂綺穎就“澳門青年婦女走進大灣區”主題發言,指出今後婦聯將以短中長期計劃做好灣區婦女發展工作,包括組織不同階層的澳門婦女到大灣區城市參觀、學習以及交流;開展一系列有關灣區婦女需求的調研工作;開展灣區城市的婦女組織合作項目等。

        岑耀昌:灣區合作辦學

        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岑耀昌就“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深度合作”主題發言,三點建議分別是創新合作模式,積極籌建港澳子弟學校;合作辦學,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及旅遊教育基地;以文化為紐帶,促進區內教育交流合作。

        梁俊傑:發揮僑聯優勢

        澳門歸僑總會發展策略委員會主任梁俊傑發言主題為“發揮橋樑作用   融入灣區發展”,指出僑界社團可從三方面發揮僑的內引外聯優勢,一是深化與灣區城市的僑聯、僑界團體的交流合作;二是充分發揮僑界青年的橋樑紐帶作用;支持僑界社團持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擴大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聯絡網。

        蔡安安:發展數字娛樂

        澳門電影協會會長蔡安安發言時指出,澳門今後主要發展的方向應在文化娛樂上面做文章,建議可從科技和文化兩方面努力,大力發展數字娛樂產業。

20190424001

專家勉澳有心有膽走出去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4.15 澳門日報 第B06版:澳聞

專家勉澳有心有膽走出去

        日前在發策舉行的齊為澳門動腦筋“積極有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座談會上,三位嘉賓分別演講,為澳門融入灣區發展建言獻策。

20190422001

醫療發展空間大

        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嘉賓先從“他山之石”的角度發言。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完善的商業鏈,灣區城市內的商業物流速度之快、同時擁有四個核心發展城市等優勢不是其他灣區可媲美。澳門應利用充裕的財政儲備,到大灣區投資,於金融商業、科技等尋找發展機會。又認為大灣區的醫療發展將有很大的空間,澳門即使沒有豐富的醫療經驗,亦可擔當投資者的角色,並利用“一國兩制”優勢吸引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醫療人才參與,提升融入灣區發展的速度。

        張志剛指出,有人認為“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但其實“一國兩制”已提升到國家發展層面的方針策略。澳門更應利用自身的優勢,於大灣區發展中推動某些領域的事業“上一兩個台階”,造福大灣區及澳門的居民,再次證明“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他鼓勵澳門要有心有膽,積極走出去,相信發展的空間會無限大。

20190422002

力當精準聯絡人

        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愛平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在“規劃綱要”有非常清晰的界定,澳門要積極扮演“精準聯絡人”角色,主動融入大灣區的五大發展戰略。為此,他提出五點建議,一是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共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發揮科技創新走廊節點作用,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發揮“精準聯絡人”的帶路者作用,參與“一帶一路”重要支撐的建設;四是發揮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示範作用,打造能力更強的“區域合作型政府”;五是發揮促進社會保障與社會治理合作的先鋒作用,構築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20190422003

灣區市場一體化

        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以“澳門視角”發言時提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世界著名灣區最顯著的區別,既是優勢也是挑戰。大灣區要想取得實效,必須在體制、機制和制度上尋求突破,如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統一市場規則體系,尤其在經貿投資方面,建議以香港特區在投資貿易領域的法律制度為藍本或重要參考。

        他認為,“規劃綱要”賦予澳門“中心城市”的地位,澳門必須積極作為,參與區域合作時要多考慮橫琴這個平台。對於橫琴建設國際休閒旅遊島,他認為今後橫琴與澳門應是合作大於競爭,發揮共生效應。又建議政府進一步做好“規劃綱要”宣講工作,在大灣區建設中重視發揮智庫作用。

20190422004

蕭志偉:面對機遇積極有為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4.15 澳門日報 第B06版:澳聞

發策中心辦融入大灣區發展座談會

蕭志偉:面對機遇積極有為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舉辦齊為澳門動腦筋“積極有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座談會,發策會長蕭志偉提出澳門在參與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過程中值得繼續思考的方向:一是面對機遇,要積極有為、自強不息;二是面對挑戰,要勇於創新,大膽闖、大膽試;三是面對競爭,要取長補短,發揮澳門所長,服務灣區所需。

20190418001

        座談會昨日下午二時半假科學館會議廳舉行,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外交公署政研室副主任蔣瀟帆、澳門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徐競等逾百人出席。

創新大膽闖大膽試

        蕭志偉於致詞指出,面對機遇,要積極有為、自強不息。參與大灣區建設,為企業帶來無限的機遇,為年輕人就業和創業帶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為廣大居民帶來更廣闊的生活空間,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堅實的支撐。因此,緊緊抓住機遇,需要“快幹”。面對新發展階段,需要全社會以奮進的姿態,不斷開闢新局面;緊緊抓住機遇,還需要“實幹”。將自身的發展有機地融入到大灣區中,在大灣區規劃的落實上投入更大精力,更加積極有為地把澳門自身建設和灣區建設進行到底。

20190418002

        面對挑戰,要勇於創新,大膽闖、大膽試。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政府要創新行政管理模式,進行自身變革,漸進調整和革新不合時宜的制度安排,以思維創新和法律創新,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大灣區城市的改革開放一直敢為天下先,需要把“一國兩制”的優勢和廣東優勢結合,把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得制度性差異成為大灣區的特色和優勢所在,面對挑戰,澳門更要乘勢而上,將挑戰變為改革動力,讓澳門蛻變成為更有競爭力的灣區中心城市。

打造開放互通平台

        面對競爭,要取長補短,發揮澳門所長,服務灣區所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相信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當三者有效結合時,才能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最大的功效。因此,需要繼續充實一中心的功能,進一步發揮一平台的優勢,加快推進一基地的構建。面對歷史機遇,澳門除了加強自身建設,更要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發揮協同效應,持續打造開放互通的平台,提升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與大灣區城市共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會上,“他山之石”由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愛平主講,而“澳門視角”由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主講;之後有互動環節及“群言堂”。

201904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