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时政沙龙

發策中心“時政沙龍”座談會“促發展、謀穩定,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文整理自 2025.06.27  新華澳報、正報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於日前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本次座談會為本中心7月6日(日)假世貿五樓蓮花廳舉行的本年度“齊為澳門動腦筋—’齊心協力’共築社會幸福基石”座談會的預熱活動。會議以“促發展、謀穩定,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與會人士分別就經濟及就業情況、社會發展、產業多元化、區域合作等多方面提出觀點和建議,共同為推動澳門未來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一、 立足雙循環戰略支點 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

面對國際經貿格局新變局,澳門正加速構建聯通全球的高水平開放網路。與會者認為澳門憑藉聯通內外的獨特優勢和制度彈性,在離岸貿易領域,如農產品准入、大宗貿易及高附加值產品等領域具有顯著戰略價值。尤其作為連接內地與新興市場的關鍵橋樑作用日益凸顯。當前重點在於破解信息壁壘、跨境法律配套缺位、政策傳導效能不足及供應鏈金融機制薄弱四大瓶頸。通過系統化破除制度障礙,澳門將加速推動企業參與國際分工,釋放“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商貿平台功能。

二、深化澳琴制度銜接 共建區域融合強引擎

當前,澳琴一體化建設步入深度協同新階段。推動合作區第二階段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堅守澳門主導原則,全力構建“新產業、新家園、新體系、新體制”四大發展支柱。與會者認為首要任務是突破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瓶頸。建議在“四共”體制下推進三項改革:一是優化分線管理政策措施使全要素在區域內更加自由流通;二是再造跨境行政流程,實現企業“一站式”辦事;三是逐步消除法律法規、商事規則、職業標準等關鍵領域差異,激發區域融合發展的創新動能。

三、聚焦產業發展新生態 關注青年成長新體系

針對澳門多元化產業戰略深化以及本土青年的發展需求,有與會者指出需有機結合“產業轉型—青年培養—人才集聚”實現相互賦能。一是培養重商思維,深化本土企業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的協作,激發中小企業創富能力,以產業創新創造就業市場;二是在青年競爭力維度鼓勵產教融合,動態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助力青年更好發展;三是推進專業領域職稱申報及評審及機制,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歷認證體系,細分行業各專業分工,開闊人才發展前景,同時,加強本地科技人才培養,實現人才互融共贏。

時政沙龍探討澳門中產發展與變遷

本文整理自 2025.05.22  正報、力報、新華澳報

作為社會結構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普遍被視為社會的“穩定器”,也是實現“一國兩制”發展行穩致遠的“壓艙石”。為更好釐清澳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澳門中產階級的發展與變遷”為題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座談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主任趙聯飛及其他專家學者就中產階級目前面臨的挑戰與機會進行深入討論,探索澳門在經濟結構轉型中激發階層縱向流動活力的路徑,並為澳門社會穩定發展建言獻策。

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削弱中產穩定性

有與會者提出疫情以來,澳門的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一部分因行業萎縮、收入銳減向下滑落,另一部分憑藉資源優勢或轉型實現逆勢增長,導致社會財富分配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中產階級的穩定性面臨較大的考驗。此外,澳門青年普遍具備較高學歷,在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上有著顯著優勢,然而當下的就業環境使他們長期在有限的就業選擇中競爭,向上流動空間不足,不僅制約了個人職業發展,也不利於澳門人才梯隊建設與社會創新活力的激發,更為中產階級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潛在危機。

激發階層縱向流動築牢繁榮穩定基礎

有與會者認為,在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過程中,中產階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值得關注。中產階級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對其研究不僅關乎經濟領域,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取向意義。因此,如何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激發階層縱向流動活力的路徑,壯大中產階級的規模,並為其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是維持澳門經濟社會繁榮穩定,實現“一國兩制”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議題。

琴澳協同發展壯大中產階層規模

有與會者表示,受限於澳門的市場規模,中產階級的發展空間與規模受制於現有的經濟結構。認為可充分借助橫琴的區位優勢與政策利好,通過深化琴澳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從而有效擴大市場空間,為澳門中產階級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構建良好的產業結構,一方面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壯大中產階層的數量基礎,另一方面亦有助於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進而全面提高中產階級的整體素質,為澳門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注入持久動力。

發策中心“時政沙龍”座談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202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評議

本文整理自 2025.04.24  華僑報、正報第二版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舉辦時政沙龍,討論《202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與會者圍繞經濟復甦、產業多元、民生保障及人口政策等議題開展研討,希望提出建言獻策助力澳門高質量發展。

一、經濟轉型與民生政策並行

本次施政報告在維持現有福利的基礎上,對部分福利政策進行擴增。儘管社會反應不一,但 “穩中求進”的民生策略既符合經濟現狀,也體現政府營造社會穩定的政治智慧。與會者認為,以民生為核心對澳門長遠發展至關重要。針對生育率低迷和結構性就業壓力,建議超越短期補貼思維,構建系統性支持體系,以更具 “溫度的政策”緩解經濟放緩帶來的社會焦慮。

二、公共行政改革與跨域合作雙軌並進

新一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具有“承前啟後、定調定向”的戰略意義,在跨部門協調、法律革新和區域銜接方面展現亮點。與會者建議強化公共效率仍須建立跨司級協商機制並破除政策執行壁壘問題,持續完善法規銜接。針對澳琴法律對接等議題,與會者建議應當強化“澳門主導”的治理思維,通過創新制度等軟硬聯通模式,為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三、城市升級與產業多元長遠佈局

澳門正處於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節點,與會者肯定施政報告展現的前瞻性,並提出三大建議:一是,挖掘中長期規劃深度,規劃資源配置以匹配澳門發展需求,透過法規鬆綁、資源整合及民生保障,逐步構建包容且具韌性的發展模式;二是,激發琴澳科研與產業協同發展動能,圍繞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設立相關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並簡化其審批流程,進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跨境轉化配套政策;三是,深化新興科技與經濟領域的前瞻研究,以創新的思維,規避法規滯後對產業造成的約束性,為科研的多元發展提供彈性制度保障。

四、有為政府共建發展信心

發策中心會長蕭志偉總結時表示,施政報告充分展現了新一屆政府“積極有為”及“穩中求進”的施政風範。施政報告以“提升公共行政效能、深化澳琴協同、回應民生訴求”作為三大施政主軸,彰顯特區政府提升治理現代化的決心。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新任務,澳門須聚焦經濟多元化和融入國家發展,以務實舉措提振市場信心,破解深層矛盾,凝聚社會共識,共築繁榮願景。

發策時政沙龍學習三中全會精神三中全會公報強調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本文整理自 2024.08.30  正報第二版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爲“二十屆三中全會”),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為進一步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內容,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貫徹學習三中全會精神”為題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本次活動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知名經濟學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前副校長董小麟作為主講嘉賓,董小麟憑藉其深厚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以“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為題向與會者深入淺出地解讀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與核心内容。

強調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的結果,並將在改革開放中繼續開闢廣闊前景。會議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階段。董小麟向與會者詳細解讀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改革、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構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方面的指導思想,並探討如何通過這些改革舉措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制度創新與協同發展建設大灣區

董小麟重點分享了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先行先試並取得重要發展經驗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在新時代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承擔先行引領發展的時代使命責任。董小麟結合灣區的歷史背景、經濟實力、科技教育、交通優勢和開放領先等方面的主要條件,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利用制度創新優勢,做好引領國際資源配置的角色。並且,通過全面深化政產學研一體化科研創新體系、深化灣區城市挖潛與協同發展以及進一步發揮灣區消費力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將大灣區建設成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

發揮澳門優勢與定位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發策中心理事長高岸聲對是次座談會作出總結時表示,董小麟結合三中全會《決定》、大灣區發展以及澳門自身的優勢和定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建議。高岸聲續指,澳門需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澳門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機制,探索成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可能性。基於全會《決定》將港澳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地的定位目標,澳門應考慮調整現有的人オ政策,着眼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加大吸引國内外高端人才,以此回應國家政策,促進更多國際人才和經驗流入,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發策沙龍探討優化營商環境提振民生經濟

本文整理自 2024.06.03 正報第二版

因應澳門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優化本地營商環境,盤活提振民生經濟”為題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座談會邀請發策中心理事、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長林家偉,澳門工商聯會秘書長吳迪恆擔任分享嘉賓,與中心會員展開探討和交流,共同為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提升本地中小企業競爭力建言獻策。

優化經營模式提振消費意願

林家偉提出隨着疫情和全球經濟環境下行的影響,居民消費信心下降,同時居民消費模式已轉變為線上線下渠道結合,加上居民北上消費行為增加,企業應從供給側結構進行優化以適應消費需求結構調整。吳迪恆指出應持續優化對中小企的支援措施,精準扶持特定產業的發展,同時企業應用好自身優勢,抓緊文旅消費帶來的紅利,並進一步與大灣區城市共同合作,擦亮澳門“金名片”,提振消費市場的信心。有與會者指出,隨着居民消費外溢效應的增強,加上本澳人口體量較小,可考慮研究本澳未來的人口政策,適當擴大人口規模以滿足消費市場。

增強企業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信心和能力

有與會者認為本地中小企業需轉變過去被動的經營觀念,主動適應大灣區融合後的競爭性市場,“以變應變”拆解經營困局,並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提升服務質素,二是加強營銷宣傳手段,三是加速數字化轉型,四是打造差異化服務和產品,五是借鑒創新成功經驗,以此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有與會者指出在政策方面,政府應持續推動“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的建設,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串聯本地中小企業,引客入區促進社區經濟。

用好「一國兩制」優勢促經濟穩定發展

發策中心會長蕭志偉總結時指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保障社會穩定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石,企業需要因應時勢優化經營策略,與此同時,政府亦要深入了解市場情況,適時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提高行政效率激發市場活力,以改善本澳的營商環境為着力點,通過多方合力,加快調整澳門的經濟結構,為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注入恆久動力。

發策時政沙龍探討拓展“中葡平台”功能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於4月21日至23日在澳門舉行,中國與九個葡語國家政府代表團共同簽署《經貿合作行動綱領(2024—2027)》。會議首次突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區域合作戰略的影響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澳門在中葡關係中“精準聯繫人”的特殊角色,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發揮澳門獨特優勢,拓展‘中葡平台’功能”為題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座談會邀請本中心副理事長葉桂平及其他專家學者就中葡貿易投資、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合作進行深入討論,探索澳門在中葡貿易中的發展路徑,並為澳門產業建言獻策。

依託中葡論壇機制,拓展中葡商貿合作領域

葉桂平表示,澳門應依託中葡論壇機制,充分利用深合區政策紅利,積極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應對逆全球化挑戰,中國和葡語國家應加強政治互信,落實《經貿合作行動綱領(2024—2027)》,在繼續深化傳統領域合作的同時,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藍色經濟等領域合作,充分發揮教育和人力資源、文化和旅游、廣播電視等人文交流紐帶作用。與會者對此表示積極態度和認可,指出澳門獨特優勢在於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話語系統和資源,結合橫琴中葡經貿空間,未來澳門將會在中葡合作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推進澳門高校高質量發展,搭建葡語國家研究網絡

葉桂平指出,特區政府應大力支持澳門的高校、科研機構聯合智庫深入研究與論壇合作相關的議題,建設中葡論壇研究中心,多提澳門倡議,貢獻澳門智慧。葉桂平強調澳門高校應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內地企業及本澳企業在葡語國家社會經濟數據信息上的需求和問題,加強葡語國家領域的區域國別研究,搭建葡語國家研究網絡,用學術構建中葡合作發展的橋樑。

培養複合型人才,構建創新生態

葉桂平認為立足澳門葡語優勢,推動跨學科知識創新與交叉融合,培養兼具優秀語言能力和法律實踐業務能力的“葡語+”法律複合型創新人才,形成中葡涉外法治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為中葡貿易投資、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增強中葡平台建設的法治供給,進一步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與會者表示目前澳門與葡語系國家貿易法律體制尚未構建成熟體系,存在一定優化空間,而伴隨經濟復甦步伐,澳門必須拓寬經濟開放程度以配合國家政策步伐,實現經濟結構的全面轉型。

發揮澳門所長,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中心會長蕭志偉對本次座談會作出總結。蕭志偉強調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是澳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獨特優勢,發揮更大作爲的關鍵一環。澳門應把握經濟機遇,聯合内地民營企業開拓葡語系國家新興市場,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通過中葡經貿合作賦能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從而最終實現雙循環經濟新格局,推進“一國兩制”新實踐,爲祖國作出澳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