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峰: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制度路徑探索

發表時間: 2025年10月10日

本文整理自 2025.10.10  澳門日報A03

澳門正值產業轉型關鍵期,應結合數據治理、人才培育、知識產權與創新場景建構,借力橫琴合作區制度優勢,打造具澳門特色的創新生態,提升澳門產業競爭力與產業韌性。   

數據跨境:制度探索與區域治理並進

澳門依託國家政策,積極推動區域數據治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澳門)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簡稱《大灣區標準合同》)的推出,為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該合同不僅免除了跨境流動的數量限制,也簡化了個人信息保護影響評估流程,並明確規範了個人信息處理者與接收方的責任義務、數據主體權利、合同解除條件及爭議解決機制,有效提升了數據流通的合規性與操作性。建議澳門特區政府制訂專門立法,進一步強化數據跨境流動的法律保障與制度支撐,為數據流通提供更加穩定和可預期的環境。

人才引進:多元產業發展的基石

澳門正積極打造多元產業及高質量產業發展新格局。特區政府通過推動高端人才引進政策,期望提升本地產業競爭力。然而,與鄰近城市相比,澳門在高端人才儲備方面仍顯不足。除科技領域人才外,澳門還缺乏大量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運營管理經驗及熟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與競爭應對的複合型人才。當前,政府已通過強化基金與資助計劃等形式,持續推進引才、育才、留才工作,包括支持研發、推動科技應用、培育創科人才、支援科技初創企業及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等。但為更有效回應重點產業的人才需求,建議特區政府建立常態化人才缺口與技能需求監測機制,為政策制訂與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

知識產權: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柱

隨着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單純依賴人才引進已難以維持產業的長遠競爭力。因此,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便成為推動多元產業發展的核心要務,知識產權與競爭力教育更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石。以內地為例,二〇二三年中國企業在美國新立案的知識產權訴訟大幅增長,凸顯了知識產權保護的緊迫性。澳門若銳意發展高科技及芯片產業,必須同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雖然現有《工業產權法律制度》對工業產權有詳細規定,但仍存在專利侵權救濟、技術保密等短板。因此,建議本澳設立高科技專利加速審查程序,同步深化與合作區制度協同,為創新密集型項目提供聯合審查、同步備案及跨境保護。

創新場景:科技產業落地的助推器

在強化創新科技應用場景方面,內地多個城市已透過立法與政策實踐積極推動場景創新,形成可供借鑒的制度經驗。建議澳門參考內地先進模式,結合本地產業優勢,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穩固的法治保障。同時,透過制度設計與立法引導,促進旅遊、科技與金融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澳門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隨着全球Web 3.0技術迅速崛起,建議本澳可依據自身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在金融交易領域推動區塊鏈技術試點,並結合知識產權保護與金融科技監管,探索“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路徑。透過創新立法模式,建立技術應用與法治保障並重的政策環境,為澳門高科技與數字產業注入新動能,促進產業多元發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