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 2025.10.04 澳門日報A01版

根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土空間詳細規劃》草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新增四條連接澳門的陸路通道及四個“一線”口岸設施。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會長劉藝良表示,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大幅提升琴澳的交通連接水平,為“琴澳一體化”提供硬件支撐,並建議部分通道考慮採用隧道模式,以保障惡劣天氣下的通行能力。
構建水陸通勤格局
劉藝良表示,新增通道與口岸對促進琴澳深度融合具有多重意義。四條陸路通道在現有蓮花大橋、澳大海底隧道基礎上加密佈局:十字門大道延伸線銜接澳門半島核心區域,便利連接兩地金融商貿區;長隆大道通道串聯兩地文旅板塊,匯通五路與聯澳路通道覆蓋產業與居住區,配合金融島客運碼頭預留的水上航線,可形成“三分鐘陸路圈+十五分鐘水上圈”的通勤格局,與《總體發展規劃》中“構建同城化立體交通體系”的目標高度契合,為澳門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提供硬件支撐。
倡一站式快速通關
他續稱,金融島碼頭口岸開通至澳門內港航線後,將填補琴澳海上交通空白,依託金融島已形成的銀行、私募等業態集群,可精準聯繫澳門半島傳統的金融商務區,有利加強兩地金融產業溝通合作,降低跨境業務通勤成本。十字門大道延長線的落實將進一步強化這效果。此外,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智能化口岸則聚焦科研要素流動,便利師生學術交流與科研設備跨境使用,助力產學研協同創新。
劉藝良建議金融島碼頭口岸與聯澳路通道口岸可考慮複製橫琴口岸“聯合一站式”通關經驗,結合新型智能化設備實現“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完善設施促心聯通
劉藝良認為,便捷的交通連接為“澳門平台+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產業聯動發展模式提供物理基礎。為澳門居民在合作區的生活與就業提供極大便利,進一步拓展其優質生活空間。“硬聯通”的完善為“軟聯通”和“心聯通”奠定基礎,助力構建“宜居、宜業、宜遊且和諧幸福的琴澳居民共享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