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最新动态

2019“齊為澳門動腦筋 — 積極有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座談會周日舉行

        為推動社會共同關心澳門的健康持續發展,凝聚社會智慧,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將於四月十四日(星期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假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辦本年度“齊為澳門動腦筋”座談會,並將以“積極有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作為座談會的討論主題,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齊為澳門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2019041200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新階段。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澳門應如何把握大灣區機遇,實現新發展、取得新成就,需要凝聚社會各界力量,進行理性思考,並探討具體的踐行路徑,邁進區域融合發展的新台階。

        本次座談會邀請了本澳及內地專家學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澳門發展進行解讀和分享,以激發與會者對粵港澳大灣區作出全面思考。與此同時,座談會亦安排了“群言堂”部份,目前已有部份社會人士和社團代表應邀出席座談會,相信透過與會者的真知灼見和深度思考,定能為澳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方向和路徑參考。

        “齊為澳門動腦筋”座談會為本中心的年度重點項目,希望透過一個互動討論平台,讓社會不同界別、領域的人士互動爭鳴,以集思廣益,凝聚社會智慧,推動社會共同關心澳門的未來,並為澳門的健康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座談會將採取公開形式進行,如果市民想了解座談會的詳情,可於辦公時間致電本中心秘書處 (電話:28780124;電子郵箱:cpedm@macau.ctm.net)。

發策舉行兩會專題座談會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4.07 澳門日報 第A06版:澳聞

為推動會員對國家發展與社會事務的深層思考和討論,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於日前舉行兩會專題座談會,邀請了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劉藝良、施家倫,以及社會賢達和該中心成員出席,藉以互動交流,共商國是。座談會分別就兩會情況、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政府跨部門協作等範疇,進行深度的討論,並提出不少具啓發性的建議。

有與會者指出,兩會期間澳門代表團代表認真履職,積極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共提出78份建議,涵蓋內容廣泛,包括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政策協調等。

2019040800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 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有與會者表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具特殊的意義。報告內容把握民情、貼近民意、務實進取,每一組數字,展現了政府過去一年工作的具體成果,是一張令人“樂見、樂觀、樂享”的成績單;每一項建議,為我國下一步重點工作的開展和推進指明了方向。
  有與會者認為,今年減稅降費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基本民生領域支出只增不減,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要過“緊日子”。有與會者續指,報告強調政府部門要不斷自我批評,積極解決改革不到位、形式主義等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把握大灣區建設機遇 用好用足國家政策

  有與會者指出,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參加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全體會議期間,提到對澳門的四點印象和四點希望,從中可見中央政府對澳門發展予以高度關心和重視。此外,國家將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情況不斷出台政策措施,為澳門居民,尤其是青年創造發展條件,解決現實困難,希望廣大居民積極把握發展機遇。
  有與會者認為,橫琴發展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新方向,為民生發展提供新的空間,配套政策的不斷完善將助力澳門更快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議特區政府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加快推進相關工作。

全面傳達兩會精神 加強政府跨部門協作

  有與會者指出,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所取得的各項發展成就離不開國家的支持,隨著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澳門發展迎來全新機遇,建議向廣大居民傳達兩會精神,讓居民更全面地了解國家發展情況。與此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澳門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有責任做好有關工作,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強跨部門協作,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擔當好新角色 發揮好新功能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3.14 澳門日報 第B07版:澳聞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舉辦“擔當好新角色、發揮好新功能”時政沙龍座談會,與會者分別就發揮獨有優勢、引領灣區發展、說好澳門故事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若要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港澳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中的定位,則先需要了解國家改革開放的內涵,共同探討澳門在新時代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新角色與新擔當,產生引領和促進作用。

20190315001

明確發展定位 發揮獨有優勢

  有與會者表示,澳門作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應明確澳門 “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發揮引領作用。澳門可將具有全球視野的澳門特色文化作為紐帶,串聯起其他地區的發展元素,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並產生共鳴,發揮好“一基地”的獨有優勢。有與會者認為,澳門要發揮好與葡語國家間天然而密切的聯繫優勢,吸引葡語系國家的學生及公務員來澳交流學習,藉此建立中葡之間的友誼網絡,為中國的外交做出更多貢獻。
  有與會者指出,澳門與內地的合作應明確其作為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定位,在融入國家發展時應減少制度障礙,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的核心,發揮港澳獨有的功能。對外發揮聯繫作用時則要凸顯其制度優勢。此外,澳門財政儲備較為充裕,建議澳門可作為投資者的角色,投資珠海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等。

鞏固自身優勢 引領灣區發展

  有與會者表示,澳門作為科技創新走廊的城市之一,同時澳門擁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應鞏固自身優勢,思考如何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目前,澳門科技發展面對成果轉化能力較弱的問題,與會者建議可嘗試在法律上率先突破來促進成果轉化、爭取中央政策。並鼓勵業界勇於思考問題,在國家的支持下,主動爭取更多創新模式、提出創新方法。
  有與會者認為,澳門與內地合作,有更多的人流、物流等方面可以打破壁壘。澳門經濟較為充裕,在與內地的合作中,澳門可發揮投資方的作用。澳門在推動特色金融發展方面,應思考如何用好人民幣清算中心、融資租賃等優勢,引領內地及葡語系國家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說好澳門故事 針對青年適切支援

  有與會者指出,澳門的行政改革和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說好治理澳門的故事,提供治理現代化的澳門方案以及澳門智慧,為國家探索“兩制”的台灣方案提供澳門的經驗和模式,為助力國家統一發揮自身貢獻。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證明自身價值以及“一國兩制”生命力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的發展中,澳門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並以更加主動的方式融入國家發展。
  有與會者表示,澳門社會各界應加強關注在內地工作或學習的青年,有針對性地提供適切的支援,如協助他們解決在創業、就業、學習上的困難。建議加大國家對青年的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拓寬訊息渠道,並多向青年展示成功例子,說好澳門青年在內地成功的故事,吸引更多青年融入大灣區以及國家發展。

發策倡“三板塊十領域”推特色金融發展

本文已刊登於 2018.12.17 澳門日報 第A11版:經濟

注︰報告完整版將於1月初上傳到本中心網站

20181217004

三板塊十領域

特色金融可行性報告昨發佈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昨發佈“澳門特色金融的發展重點及可行性研究”報告,聚焦“特色金融服務平台”、“特色金融產業”及“特色金融市場”三大板塊,建議特區政府實施“積極有為”經濟政策,同時在完善配套、制定政策上“先行先試”尋求突破,並爭取中央深度支持。

20181217001

放寬金融人才限制

        報告發佈會昨下午三時假該會會址舉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任張玉閣,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副理事長呂開顏、理事梁華峰主持。研究報告圍繞三大板塊,當中重點研究人民幣清算中心、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中葡合作發展基金、融資租賃、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綠色金融、債券、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十個領域。

20181217002

        張玉閣介紹三板塊十領域發展策略,針對提升澳門人民幣清算中心能力,提出改變現有勞動法、金融法對人才的限制;爭取放寬澳門金融業進入橫琴門檻,為區內提供多元金融業務;為內地企業在“一帶一路”提供金融服務;利用中葡貿易合作基金為葡語國家提供人民幣貸款等策略。出口信用保險業方面,提出由政府牽頭組建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並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制度配套包括法律、國際仲裁、保險支付等。豐富中葡合作發展基金功能上,以投資葡語國家和地區基建為突破口,積累項目投資和基金管理經驗。其次,擴大基金股東,引葡語國家及企業資本,創新運營和管理機制策略。

20181217003

爭取金融機構落戶

        蕭志偉、呂開顏表示,澳門發展特色金融面臨認知偏差、法律滯後、人才不足、企業競爭力弱等挑戰,但澳門擁有“一國兩制”、自由港、單獨關稅區、對外開放層級高,加上大灣區、“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效應,正處有利且關鍵時點。特區政府應積極有為,通過制定產業扶持,引導市場和促進產業發展,在尊重市場規律、公平競爭的同時,從准入門檻、稅收激勵、人才資源、資金等給予適當政策支持;建議成立特色金融發展委員會,搭建政府與市場“溝通機制”;對特色金融細分領域率先制定政策,澳門立法進程漫長、行政效率低下,考慮針對部分細分領域如互聯網金融、綠色金融先出台政策法規;成立特色金融投資發展基金、加快聚集特色金融要素資源、促進特色金融發展區域協同、特色金融重點產業率先突破。

        建議爭取中央在澳設立重大金融機構,前沿領域如區塊鏈、知識產權交易等在澳設分機構;爭取中央對粵港澳要素流動作特殊安排,包括內地與澳門跨境資金靈活政策、放寬市場進入限制、探索內地人才便利通關模式、探索“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等物流和信息新合作模式;爭取中央深度支持特色金融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內地金融機構到澳發展,通過聯合拓展產品、互相代理業務、投資參股、併購,共同積累資源和發展經驗,推動澳門新興產業。

發策北京拜訪多機構 籲社會主動創新勇於承擔

本文已刊登於 2018.12.01 澳門日報 第B10版:澳聞

澳門發展策略中心日前赴北京進行考察及學術交流,當中走訪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全國港澳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多個機構單位,交流意見及聽取建議。發策中心蕭志偉會長在拜訪過程中表示,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新動力。首先,要有創新思維,解放思想探索發展新路徑;其次,要有承擔精神,不畏懼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這樣才能為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20181203001

合照地點︰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加深對國家政治體制認識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黃柳權副主任對考察團到訪表示歡迎,並在交流中指出,國家與澳門發展處於新的歷史方位,隨著“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國家《憲法》和《基本法》理解也應不斷深入,通過增強對國家政治體制的了解,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全方位互動。在青年發展方面,通過不斷的探索,讓澳門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發展前景是很重要。與此同時,全國港澳研究會在交流期間指出,從國家角度看澳門,小澳門也能發揮大作用。
20181203002

合照地點︰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與時俱進抓好青年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交流過程中提及,澳門即將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這是一個重要機遇期,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就澳門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在“一帶一路”中發揮特有作用進行思考,此外,現時青年訴求逐漸網絡化、虛擬化、多樣化,越來越多青年通過新媒體表達自身訴求,應根據新形勢抓好青年工作。此外,考察團在拜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期間,就中美關係進行交流,該院代表認為中美近期的關係變化,在國際新形勢下,這也許會成為國家深入推動改革的動力。
20181203003

合照地點︰全國港澳研究會

20181203004

合照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

借鑒雄安經驗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隨後考察團參觀河北省雄安新區,透過與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交流、參觀了解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藍圖,加深團員們對國家發展策略和國情的認識。發策中心團員指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雄安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並提,從中可見兩者關係的密切及其重要性。通過借鑒雄安新區的建設經驗,澳門能夠以新發展理念結合自身所長,服務灣區所需﹑國家所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rhdr

合照地點︰河北省雄安新區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2019年施政報告

本文已刊登於 2018.11.23 澳門日報 第C06版:澳聞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舉行以“2019年度《施政報告》評議”為主題的時政沙龍座談會,就明年度《施政報告》進行討論,為完善特區政府施政工作、落實特區發展規劃目標建言獻策。

20181123001

提高公共行政效率  全面推進特區發展

  有與會者指出,2019年度《施政報告》以“把握機遇,均衡發展”為主題,伴隨各種機遇的到來,政府應進一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讓社會各界能夠迅速把握發展機遇,結合自身所長,推動特區發展。有與會者認為,回歸祖國以來,澳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於一直為人詬病的“法律滯後”問題,必須提高立法的質量和效率,按照先後緩急加快推進,使法制建設能更有效配合澳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
  有與會者表示,樂見《施政報告》在環保工作上著墨較多,政府應加快落實有關工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於政府明確表示重開經屋申請,並能夠提供約4,000個單位,有與會者認為這是《施政報告》的亮點,建議政府思考如何進一步完善分配機制,回應市民迫切訴求。

解放固有思維  融入國家發展

  有與會者認為,本次《施政報告》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新元素”,將為本澳養老、教育、青年工作等帶來新的發展方向,能夠讓更多市民從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受惠。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提速,政府應加快推進大灣區交通基建互聯互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有與會者指出,面對當前國內外形勢出現的新變化,政府和社會各界須解放思維,提高執行力,才能取得新發展。明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研究與大灣區城市互派公務人員交流學習,與會者對此表示認同,並期望政府公佈更多相關資訊,擴大互派公務人員的交流層面,推動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好配合大灣區發展。

評估青年工作成效  訂定預期目標

  對於政府新推出的“澳門青年灣區實習計劃”,有與會者指出,政府應為青年提供在當地就業、生活等配套措施,建議在實習開始前訂定預期目標,提高實習成效,讓實習計劃得以持續發展,避免流於表面。有與會者認為,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及,將不斷優化現有的青年培養計劃,明年啟動第二階段“千人計劃”,發掘和儲備更多優秀青年,與會者對此普遍表示認同,並建議政府及時評估“千人計劃”成效,總結過去經驗,更好地開展第二階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