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时政沙龙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審計工作

本文已刊登於 2018.05.19 澳門日報 第A06版:澳聞

因應近年社會普遍關注政府部門運用公共資源的合理性,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於日前舉辦“優化審計工作,提升施政效益”時政沙龍座談會,並邀請澳門審計長何永安先生與多名審計署人員出席會議,向中心會員及社會人士講解審計工作,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審計工作以提升政府施政效能。

《澳門基本法》確立審計部門地位

  審計長指出,自澳門回歸祖國後,根據《澳門基本法》第六十條規定,澳門設立審計署,審計長獨立工作,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審計部門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審計長續指出,雖然《澳門基本法》中設立審計署獨立工作,但所有審計報告均是公開發佈,歡迎市民大眾查閱並提出建議。
  有與會者認為,相關法律賦予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重要職責,與此同時,澳門市民也應主動了解審計署的工作,履行公民義務,與審計署共同監督公共資源的運用情況,藉此進一步提升政府施政效益。審計監督既是現代管理的需求,也是公共部門對公眾負責任的表現,其最終目的是透過審計工作推動更好的公共管治。

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審計長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法治的原則,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監督公共部門及機構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運用公帑和公共資源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選擇審計對象方面,審計署以相對公平的原則,因應帳目中資源運用的情況和社會受關注的程度,綜合各方因素來決定審計對象,強調審計工作不會針對個人。有與會者認為,審計署應加強跟進被監督公共部門及機構的改善工作,讓審計報告中的建議能夠產生作用,進一步優化部門的行政效能。

樹立正確審計理念

  有與會者認為,公共部門和機構要以良好的心態看待審計工作,積極配合審計工作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能夠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根據審計報告建議優化相關工作;另一方面能夠加強內部監督機制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藉此更好地服務澳門市民。
  審計長強調,審計署一貫堅守法治原則,在依法以及尊重部門的情況下按照現行的法律開展各項審計工作。同時,審計署亦會推動公共部門和機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特區政府運作的成本效益和管治效率,確保公帑得到妥善運用,使公帑的運用更清晰及透明。
20180430012018043002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明年施政報告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早前舉行以“2018年度《施政報告》評議”為主題的沙龍座談會,就明年度《施政報告》進行討論,為完善特區政府施政工作、落實特區發展規劃目標建言獻策。

有與會者認為,2018年將是落實特區首個五年發展規劃的第三年,特區政府每年的施政工作既以《五年發展規劃》為藍本,應在《施政報告》中更詳細交代過去一年有關規劃的落實情況、具體提出未來一年將要落實的規劃內容,讓社會有一個比較清晰明確的發展方向,共同努力逐步實現特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願景。

20171115

完善官員問責    提升服務水平

官員問責長期以來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到,將檢討官員問責制,規範行政、政治、法律、道德四大問責規定,健全問責的配套制度,與會者對此表示認同,並期望特區政府積極推進有關工作,回應市民對完善官員問責機制的殷切期待。此外,亦有與會者建議官員的薪酬調整應與績效評核掛鈎,確保權責對等,提升管治威信。

有與會者認為,特區政府應加強公共部門的服務意識,推進落實各項便民措施,特別是與經濟民生相關的跨部門程序,應持續優化,推進信息共享、完善一站式服務,帶給居民更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應對人資難題    助力青年發展

另外,有與會者指出,目前澳門的人力資源市場面對兩難局面。一方面存在普遍的人資短缺問題,但另一方面,某些專業範疇的本地人才卻缺乏發展機會。與會者建議特區政府在大力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更要實事求是、有針對性地輸入澳門所缺乏的專才,補足缺口;對於缺乏發展機會的本地人才,政府亦應主動制造機會協助他們“走出去”、一展抱負。

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到,將重點統籌推出“青年國情考察計劃”、“青年灣區創業創新計劃”和“青年志願扶貧計劃”,與會者認為特區政府較以往更重視青年培養,相信有關計劃可有助青年人才加深對國家的認識、增加個人閱歷。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為澳門青年造就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區政府應及早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助力澳門青年抓緊機遇成就夢想。

持續發展經濟    與民共享成果

有與會者表示,澳門的社會經濟經過回歸以來十八年的轉變和發展,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特區政府與民共享發展成果正當其時,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優化各項惠民措施、加大公共房屋供應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可見政府對於改善民生的重視。面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勢,與會者更期望特區政府能及早明確自身定位、探索有效的發展路徑,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非政權性市政機構

本中心於日前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邀請中心會員一同探討特區政府正進行公眾諮詢的非政權性市政機構的設立,分別就其設立的法理基礎、職能架構、工作成效、人員配置等多方面提出觀點和建議。

新聞稿照片-定

加強《澳門基本法》的深化推廣

有與會者表示,本次諮詢的內容與《澳門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和條文息息相關,建議特區政府在普及推廣《澳門基本法》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條文的立法背景﹑原意作更深入的講解和教育,讓社會各界能更準確地認識,從而聚焦重點問題作出思考並提出意見,減少出現不必的爭論。

明確市政機構職能權責

對於非政權性市政機構設立後的職能,有與會者認為︰一是應明確市政機構的從屬關係,建議政府藉這次機會,解決過往民署存在的職能不清問題,以提升機構運作效能;二是應明確規定市政諮詢委員會的權責,有利其發揮諮詢組織功能,避免出現諮詢“走過場”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向政府提供意見和建議;三是職能移轉方面,建議職能應基於優化流程﹑提升效能的前提下進行移轉。

有與會者亦指出,市政機構的設立應釐清三方面邊界:一是市政機構與政府部門的邊界,即明確委託市政機構提供哪些服務;二是市政機構與現時正承擔不少服務功能的社團的邊界;三是市政機構與性質類近的諮詢組織的邊界。要充分汲取過往的同類經驗,減少職能重叠,提升資源運用效益。

確保市政機構服務質量

有與會者表示,如何保證市政機構的服務質量應是本次諮詢的重點,然而目前社會部份討論失焦。在政府強調績效評估下,無論市政管理委員會還是市政諮詢委員會,無論負責服務還是諮詢工作的,都要有機制﹑方法去保障委員的工作能夠真正“接地氣”,提供優質服務、解決民生問題,並應通過事後檢討、績效評估等方法以保證相關服務的質量。同時,諮詢委員要當好橋樑作用,既要向政府反映真實的民意訴求,亦能讓社會了解政策措施背後的思量和意義,讓政府能有效結合民意制定政策。

關注民署人員過渡安排

有與會者認為,諮詢文件對民署人員安排的著墨不多,建議政府明確具體地提出方案,確保現有工作人員的利益不受影響。此外,有與會者建議,行政長官在委任委員時,除了考慮有相關經驗和能力,亦應多考慮人員在文化、康樂、環境衛生方面的專業性,並且將交通、工務等的元素納入考慮,以更全面和系統地強化市政工作。

發策中心沙龍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本中心於日前舉行7月時政沙龍座談會,會議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為主題,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方向、澳門的角色、功能與定位等方面的建議。
擷取
座談會上,蕭志偉會長強調,作為以支持“一國兩制” 實踐、深入研究澳門發展策略的民間研究機構,在創會二十年之際,迎來了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務必發揚以往優良傳統,帶頭深入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分析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並提出有序推進灣區建設的實際策略。座談會上,與會者分別就創新合作機制、建設中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發揮澳門兩大角色功能、全面提升綜合能力和社會福祉等各方面進行討論。
發策時政沙龍相片 2
本中心創會成員劉本立先生、高展鴻先生,分別就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演進、現狀特點與未來前景等,和與會年青會員作了交流分享,並就中心如何配合落實特區政府提出的兩大角色、三個定位、八項重點工作作出了建議。
20170613124506_cn

完善創新合作機制

與會者指出,剛出台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有助於完善粵港澳的創新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的綜合優勢,了解大灣區中各城市的差異化,形成錯位發展,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與會者認為,現時澳門在發展過程中的硬件、機制、觀念上還是比較薄弱,需要在未來作出思考與創新,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主動把握參與建設大灣區所能獲得的機遇,推進澳門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之中,手持VIP車票搭上祖國發展的快車。
P2017070100408_photo_1120229
香港政府新聞圖片

建設中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與會者指出,在歷史及傳承文化上,澳門發揮著獨有的中西文化交流之地的特點,未來應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發展更多文化產品、文化事業為載體,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升區內精神文化的體現。有與會者續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精神,體現在融合發展、各有得益,這與包容共濟的澳門精神一脈相承,為未來建設和諧社會、幸福社區起了重要的文化依據。
發策時政沙龍相片 1

發揮兩大角色功能

有與會者指出,澳門應做好聯繫角色,充分發揮對內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以及泛珠三角地區等城市的相互合作,對外聯繫葡語系國家與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沿線相關國家的角色,針對做好葡語國家的金融服務,使澳門成為企業之間的橋樑。同時,澳門應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打造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合作紐帶,配合國家所需,展現澳門所長。
擷取

全面提升綜合能力和社會福祉

有與會者認為,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能夠進一步深化區內在經貿、民生福利、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上的合作,有助解決澳門發展資源面臨的局限,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切實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並能令社會民生福祉得以改善,讓澳門居民能有更實在的獲得感。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政府突發事件應對 與會者倡加強政社合力並設應急預案

  本中心(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突發事件應對"為題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與會者分別從機制建設、政社溝通、社團角色等方面討論政府的信息發佈、應對突發事件工作,並指出政府要以底線思維設定應急預案,官員要更積極換位思考與社會溝通,在施政過程中要加強與民間機構的合作。

以底線思維設應急預案

  有與會者認為,突發公共事件難以完全避免,但從近期發生的颱風、旅遊巴事故等事件的應對過程中可見,當局須更多總結施政經驗,以底線思維,主動採取預防措施,並設立應急預案。尤其對於涉及跨部門聯合應對的事件,必須預先建立權責明確、分工清晰的統籌協作機制,事發後馬上啟動,減低事件造成的影響。

 

換位思考加強雙向溝通

  另外有與會者指出,近年政府的新聞發佈機制已比過往有所改善,但落實執行中仍與社會期望有落差。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政府須加倍做好信息發佈工作,做到反應快速、資料準確,並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台,加強與社會的雙向溝通,及時釋除公眾疑慮,以免由於溝通不善而導致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不斷累積。此外,政府官員在堅持科學施政的同時,應時刻保持同理心,換位思考,從市民的角度處理問題。亦需要加強對政府官員在政策解說和溝通技巧等的培訓。

 

政社合作共建善治城市

  有與會者建議,政府在處理危機以至日常的施政工作中,均應充分弘揚澳門長年“政社合作"的傳統,借助民間力量,例如透過社團及其他民間機構的網絡發佈信息、支援受影響人士等。政府和民間應因應各自所長合理區分服務邊界,積極吸納民間智慧,鼓勵共建,邁向善治。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新聞稿-照片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香港旺角暴亂 與會者籲強化教育法治 共同匡扶理性正道

發策時政沙龍討論香港旺角暴亂

與會者籲強化教育法治 共同匡扶理性正道

本中心日前舉行以“香港‘旺角暴亂’事件對澳門的啟示"為題的時政沙龍座談會,與會者分別從法律、教育、青年、社會及輿論環境、政府施政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並且普遍認同要保持澳門繁榮安定、預防類似以衝擊和暴力破壞社會穩定發展的事件發生。與會者認同,相關事件涉及社會廣大市民共同利益,任何人均不宜獨善其身或冷眼旁觀。與會者更表示,從自身做起,並推動各界攜手,認真思考,並以積極務實、與時俱進、更接地氣的工作,共同促進“一國兩制” 的全面、準確落實、促進廣大市民,尤其青年朋友的共建共享。

倡導理性對話  檢視完善法律  強化法治意識

有與會者表示,有關的激進暴力事件除了衝擊法治,組織者宣揚的“分離主義"企圖挑戰“一國兩制” ,實在損害廣大民眾的核心利益,對特區發展危害極大。此外,事件將無可避免地從經濟、社會、政治等各方面影響澳門,尤其影響澳門青年的價值觀,各界必須有高度的警覺性,並認真研究和共同推動如何促進社會的團結和對話,加強社會的凝聚和進步。與此同時,務必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填補法律漏洞,營造尊重法律、自覺守法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提升依法治澳的水平。

 提升青年思辨能力  與時俱進加強愛國教育

有與會者指出,新媒體的普及改變了市民獲得資訊的渠道和思考方式,建議政府、學校、專業團體、學術界等各方進一步形成合力,透過更創新、更接地氣的教育工具和方式,與時俱進地加強對澳門青少年愛國教育、公民教育,並且從理論、教材、技巧等方面更系統地支持教育及青年工作者,提升教師向學生講解及共同思辨社會事件的能力。

亦有與會者建議,除了要做好傳統的主流教育工作,各方亦應更積極地與青年、學生等正面討論各類社會問題,尤其是重大社會事件或爭議性問題等,避免青年受個別一面倒的資訊影響,以偏概全。此外,要共同建設更公平的社會環境,讓青年感到有向上流動的希望,並且加快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讓各專業的青年有更多就業和創業選擇,保持社會向前發展的活力。同時,要讓青年更多了解國家的發展,積極參與和內地的融合和國家建設中。

 營造健康社會氛圍  積極溝通改善施政

有與會者認為,澳門祥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得來不易,在環球經濟不穩下,訪澳遊客仍絡繹不絕、大量非博彩投資項目湧現等,均與澳門社會環境安定息息相關。政府在持續改善施政的同時,要不懈加強與社會的溝通互動,讓更多市民有獲得感、參與感;各界亦要在自身崗位盡好本份,並積極關心和參與公共事務,勇於建言發聲、據理力爭、匡扶正道,建立正確價值觀,營造既批判問題亦提出建議的氛圍,共同維護理性、健康的社會和輿論環境,共同達至善治。

L1040010

L104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