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會員動態

發策:現金分享搭配消費卡

本文整理自 2020.10.14 澳門日報 第A03版:澳聞

帶動整體經濟乘數效應

發策:現金分享搭配消費卡

政府日前表示,現金分享計劃明年仍將維持,但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將研究現金分享計劃如何帶動本地經濟、促進消費、穩就業等。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贊同政府做法,並認為可研究現金分享計劃和電子消費卡的搭配發放,讓有關款項實現效用最大化,促進澳門整體經濟的乘數效應。

20201014001

不減民生支出

蕭志偉表示,在全球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本澳經濟受到巨大衝擊,經濟結構中的外部需求驟然下降,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已做好過緊日子,也明確表明不會因此而減少必要的民生支出,尤其是明年將維持現金分享,這是一個令居民內心踏實的消息,體現政府“以民為中心”的治理思維。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今年現金分享計劃涉及的財政開支約為七十一億元,在這特殊時期,這筆大金額的支出更要用在刀刃上,真正將資源投放到社會所需,讓現金分享計劃從過往的分享經濟成果、還富於民轉變到現時的與民共度時艱,提振經濟。

刺激內需提振

蕭志偉稱,在新結構經濟學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市場有效以政府有為作前提,政府有為以市場有效為依歸”,表明了在經濟萎靡時,政府更應積極主動採取措施以克服市場失靈,保民生、促經濟。

在內地,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成為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去年消費拉動了百分之五十七點八的GDP增長。因此,澳門政府在明年現金分享計劃,應以擴大刺激內需市場消費為目的,減低居民將現金分享轉化為儲蓄的可能。

他建議採取雙層消費刺激模式,即現金分享與電子消費卡搭配發放,既可滿足低收入群體和基層家庭對現金分享的實際需求,以紓困和改善民生;同時讓消費卡有效進入實體經濟,支援本地九成的中小微企,以快速、顯著、穩健地拉動消費、穩定就業、取得最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支援各業紓困

因此,政府要着重於研究提升兩者的乘數效應,擴大澳門本地市場的內部循環規模。在目前旅客量不足,仍有一些行業和相關人士面對較大的困境,政府可重點關注支援這些行業和人士,出台更具針對性和多元化的政策,以幫助其度過難關,加快本澳經濟復甦。

蕭志偉提到,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折射出內地的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市場復甦態勢強勁,國家的整體經濟逐步回暖。但因應疫情關係,整體的人員流動主要是局限於國內遊,因此,今次澳門社會對“十·一”黃金周的來澳旅客量與原先的期望,產生了一定的落差。

提升軟硬迎客

他認為,現時全球各國都在冷靜面對、積極應對疫情後的經濟恢復,希望居民對國家經濟的動力和韌性要充滿信心,相信國家逐步有序地加大開放內地旅客來澳,從各方面持續支持澳門發展。

澳門政府及社會各界亦要加強澳門安全城市的宣傳及努力優化可控的通關秩序,提升澳門城市的軟硬實力,讓社會早日恢復正常,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挑戰。

20201014002

蕭志偉:多領域融灣區需高效配合

本文已刊登於 2018.11.16 澳門日報 第B05版:澳聞

20181116001

  施政報告“穩中求進”並不保守

  蕭志偉:多領域融灣區需高效配合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雖已屆行政長官任期的最後一年,明年度施政報告呈現“穩中求進”的主軸並不保守,除了改善民生問題,多個領域涵蓋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讓居民透過生活方方面面了解到大灣區與自己息息相關,並且可以從中受惠,以期獲社會支持共同推進。當有了社會共識後,便需要高效制度、行政效率配合推進。

  蕭志偉表示,明年施政報告有與過去相同的部分,務實推進改善民生問題,包括交通、輕軌、住房,以至社會福利保障。

  最後一年仍積極

  明年是行政長官最後一年任期,一般施政作風會偏向保守,但施政報告呈現“積極有為”。由於適逢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亦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的定位,在這兩大新元素下,明年施政報告主軸突顯了“穩中求進”。在澳門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為改善民生福利提供經濟條件。但為了長遠發展,以持續發展觀思考未來,明年施政報告除了“穩”亦求“進”。

  今次施政報告在多個領域包括教育、青年工作、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等透過成立小組等不同方式融入大灣區,讓社會明白推動大灣區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例如,一直以來政府很多福利政策需要留澳一百八十三天才能享用,即強調需要在澳生活。但當社會福利、社會援助可以延伸到跨區城市,有助居民未來退休時亦更願意融入大灣區。

  與此同時,大灣區涉及三種制度,同時衍生的障礙,除了由中央以至三地政府引領推動,同時亦需要取得社會支持。若市民認為大灣區與自身無關,對推動的熱誠可能打折扣。當大家取得共識支持,為法律修訂、政策出台創造有利環境。

  高效推動融灣區

  蕭志偉指出,內地是高效推動的模式,目前大灣區現已進入快車道,全速推動,當社會樂意融入大灣區,需要解放思維,提升行政效率配合。畢竟如今很多環節已加入科技等元素,若原有思考模式稍作優化,未必適合現今時代需要。

  故在施政報告提出“研究與大灣區公務人員學習、交流”,過去公務人員一直有出外交流,但今次寫在施政報告包含了要做好這方面工作的意思,以加強應對問題。

  畢竟若不以高效模式推動,要清除灣區障礙要花很長時間才做出成效,故外界不是對灣區成效存疑,但關注能否起到高效作用。

  此外,特區政府提出五年規劃,因應大灣區的新變化,在五年規劃中是否需要作調整配合,值得思考。

  今次施政報告,總的來說體現了政府政策施行的延續性。

學者:施政報告 基本回應社會訴求

  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和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講師呂開顏,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特區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

  就施政報告內容,蕭志偉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報告突顯特區政府具備信心和決心持續深化推動社會保障體系、住屋、醫療、教育、人才培養五大民生長效機制,全力推動共建共用經濟成果。此外,明年度財政預算逾1,100億元,為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高,他認同在現時穩健的財政儲備情況下,應該量入為出、應洗則洗,當中投放資源於防災、減災、建設大數據平台、環保、改善交通網絡等,可有效發揮財政資源的投入,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澳門持續發展。

  呂開顏則指較關注報告對中產階層的扶持,以及鼓勵生育政策等。他認為隨著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嬰兒出生率顯著上升,如何提升家庭生活品質,除了推出扶持措施如出生津貼外,還應制定具體政策例如增加托額,滿足雙職家庭需要,改善醫療服務和教育等。報告提及“天鴿”風災後,如何控制城市基礎設施運行能力,如數據的管理、水電等公共設施的重視,都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可見特區政府有深刻反思,雖然今次報告沒有很多亮點,但基本可回應社會訴求。

  另外,有聽眾反映出生津貼增至5,000元的幫助不大;有特殊兒童的家長對報告沒有提及增加照顧者津貼感失望,直言唔敢生;也有自閉症兒童家長表示,由於小孩年齡已超出政府提出的0-6歲早療階段,即使向社服機構求助也無補於事。蕭志偉對此認為,政府現時財政儲備穩定,假如政府有意利用資源改善特殊兒童的治療問題,應該多聽社會上有關這方面的訴求和聲音。

  呂開顏則認為,增加一定的出生補貼是好事,但政府應以創新的思維處理問題,主導引領社服機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他認為,政府如要鼓勵生育以提升未來的人力素質,在支持母乳哺育、幼兒保險、醫療、教育、家傭、婦女,乃至勞動力等政策和具體措施也需要調整和進一步強化。

資料來源: 2017年11月16日 濠江日報 A5

蕭志偉:新角度謀發展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十九大的最大特點就是“新”,新一屆中央領導人的新思維、新作風、新形象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澳門應該乘勢而上,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思考新時代下澳門的發展藍圖。

  蕭志偉表示,備受矚目的十九大於日前圓滿閉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我國經歷近四十年改革開放後,迎來了新時代、新挑戰、新使命。在新思想指引下,相信在新一屆中央集體領導的引領下,國家必將再創輝煌。

  他認為,新時代下的澳門承擔着更重要的歷史責任。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香港和澳門,不但把堅持“一國兩制”列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並強調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足見新時代下國家對澳門的要求和期望更為突出,任重道遠。十九大傳遞出的精神值得深入領會、學習和貫徹,高屋建瓴,為港澳發展謀劃未來方向。

  首先,“一國兩制”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進一步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需要定時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迎難而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內涵,堅定不移地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偉大實踐。

與內地攜手共進

  其次,全面落實中央對港澳的管治權意義重大,這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中央管治權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前提,二者並不矛盾。只有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把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保障澳門特區健康發展,促進澳門特區繁榮昌盛。

  最後,隨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澳門亦須加強自身建設和提升居民素質,創新與內地的合作機制和方式。藉此深化與內地各領域的區域合作,與國家發展齊頭並進,為澳門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最終實現為國家作貢獻之時,更讓澳門人擁有實際的獲得感。

 

資料來源: 2017年10月27日 澳門日報 A7

蕭志偉:新舊結合延特色老店

  政府提出博企宜加大與中小企合作。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本澳很多特色老店面臨結業,又有很多年輕人有意加盟外國食店創業。若可更好結合,對兩者亦有幫助。建議讓品牌進駐旅遊區及博企,加大遊客對品牌認識,將來可“走出去”融入區域擴大商機。

  蕭志偉表示,本澳經過兩年半調整期,基數較低,加上今年賭收預期料達二千億,相信明年經濟可達正增長,視乎外圍因素,一七年經濟前景謹慎樂觀。

  區域合作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助力中葡平台,對澳門長遠發生持續作用,可令年輕人就業前景更廣闊,就業選擇亦可推動經濟多元。

  博企近年積極發展非博彩元素,本地中小企過去十年競爭力亦已大大提升,倘本地企業既達到博企要求、成本相對低,自然增加博企採購意慾。現時亦取得不俗成績,上半年博企向本地中小企採購額為五億,至十月已增至九億元。

讓品牌走出去

  政府提出希望博企多與中小企在餐飲及文創方面合作,他指出,本澳特色餐飲老店向來深受遊客歡迎,但不少老店面臨結業,除了年輕人不願入行,亦有店家考慮賣舖套現收入較理想。那邊廂,不少年輕創業者希望加盟外國餐飲品牌。若創業者與本地特色老店結合,反可促成新商機,品牌得以保留並可注入新元素。

  縱使老店賣舖,亦可通過合作讓品牌進駐旅遊區、博企,開拓新市場。每年三千萬旅客來澳,特色店舖加以宣傳,讓遊客有進一步了解,將來亦可通過區域合作,開拓內地市場,讓品牌“走出去”。

 

資料來源: 2016年11月16日 澳門日報 A11

戴華浩:“澳門故事”揭新篇

20161014-戴華浩-圖文包-05

  李克強總理訪澳期間,充分肯定了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巨大成就和回歸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長足進步。總理指出,澳門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熱土”。

  “熱土”一詞,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澳門的高度關注和期待,並表達了中央對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高度肯定。

  正如王志民主任所總結,總理這次視察澳門的重要意義,首先體現在“共話‘澳門故事’,不斷鞏固提升‘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良好發展態勢”。中央對澳門實踐“一國兩制”的高度肯定,可以理解為對澳門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主軸的政策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認可和支持。衆所周知,澳門回歸以來,開放博彩專營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激發出巨大的市場活力,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然而,單一化的產業結構在環球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轉型的形勢下,單靠博彩業已不足以支撐澳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央給予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發展定位,藉此促進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擺脫對博彩業的過度依賴,從而繼續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因此,經濟適度多元就是未來澳門發展的重中之重。

   總理藉着參加中葡論壇之機視察澳門,並在論壇上表示:中央要進一步提升澳門的“平台作用”,全力支持澳門發揮好“一帶一路”的支點作用,加快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支持澳門成立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企業家聯合會、文化交流中心、雙語人才培養基地、青年創新創業中心等。總理的話寄託着中央對澳門的期盼,下一章“澳門故事”即將展開。相信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澳門將充分發揮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重要的橋樑作用,充分發揮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精神,助力國家並攜手葡語國家,打造友好合作的典範,從而分享豐厚的經濟成果。為達至上述目標,總理宣佈了中央多項支持澳門發展的重要措施,從政策上推動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發展。

  我們認為,有着中央給予的政策支持,澳門的發展前景是令人期待,但面臨的困難亦可想而知,這必須依靠澳門全社會的智慧、決心和承擔,祇要社會上下同心同德,願意堅定不移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相信定能克服困難,澳門發展必定會更上層樓。我們相信,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澳門必定會保持良好的態勢,走上新的成功的台階,續寫“澳門故事”的新的篇章。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理事長 戴華浩

資料來源:2016年10月14日  B06  澳門日報     “澳門故事”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