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最新动态

發策實習生考察深莞發展

本文整理自 2024.07.22 澳門日報A12版

發策實習生考察深莞發展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開展“二○二四年度暑期實習計劃”,實習計劃外訪團團長、發策中心副理事長呂開顏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志峰,日前帶領十多名分別就讀於澳門、內地、葡萄牙等高校的澳門學生前往深圳及東莞交流考察三天。

外訪團在第一天途經深中通道前往深圳考察,分別參觀深圳前海展示廳與前海石公園,從中了解深圳前海的發展規劃與城市面貌,及後到訪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座談交流,並邀請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為實習生講授“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深圳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經驗”課程。

翌日前往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座談交流,並邀請研究所成員分別講授“河套、深圳及大灣區的創新發展”和“前海·深港合作與港澳居民在深圳發展”的專題內容,會上雙方就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灣區高質量發展深入交流。其後參觀深澳國際文化科技園和深圳雲天勵飛公司了解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情況。

最後一天前往東莞參觀大嶺山鎮智慧運營中心、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市德普特電子有限公司等東莞重要部門與企業,使實習生了解東莞高端製造企業運作流程,及後在莞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園體驗莞香的製作過程。最後一站到達東莞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了解東莞對港澳青年的創業扶持政策,以及在灣區發展的最新機遇。

呂開顏、陳志峰表示,是次外訪結合專業課程與實地參訪模式讓實習生領悟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意涵,理解新質生產力賦能灣區乃至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深刻意義。

實習生表示,三天參訪獲益頗豐,深切體會深圳、東莞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方面累積的成果與經驗,並殷切期待未來有更多接觸灣區科技企業及研究機構的交流機會。

參訪成員還有發策中心辦公室代主任梁子豪、助理研究員張晶晶和研究助理繆敏立。

發策中心:轉型突破必由之路

本文整理自 2024.07.08 澳門日報A04版

 

培育新質生產力促澳擺脫傳統經濟增長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昨舉行“齊為澳門動腦筋——新質生產力引領未來,共建大灣區齊創輝煌”座談會。該會會長蕭志偉指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面對新局勢、新轉變、新要求,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澳門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轉型突破的必由之路。

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在世貿中心五樓舉行,政發局長張作文,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經財司辦顧問方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陳虹,全國政協澳區委員葉兆佳,發策基金委員會副主席吳在權,發策副會長、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經科局研究廳代廳長李兆生,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陳欣新,教青局教育規劃及設施處長黃超然,發策研究中心理事長高岸聲等出席。

 

轉型新興產業關鍵

蕭志偉表示,澳門正在步入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培育新質生產力,擦亮澳門‘金名片’”對澳門而言恰逢其時。該會就未來澳門的經濟、科技發展初步有以下幾點思考:一是站在國家戰略高度佈局,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二是着眼國家需求,立足澳門內外循環交叉點及特殊定位;三是“新”不止於經濟,“質”不止於產業。

他總結時稱,澳門正處於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歷史節點上。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助力國家鞏固和發展。應持續聚焦、做大做強澳門優勢產業;持續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持續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佈局;持續着力提升澳門與其他城市的互補性及競爭力;持續探索並增強澳門“1+4”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持續堅定不移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夯實自身優勢,發揮“精準聯繫人”作用,持續促進“一中心”、“一平台”及“一基地”功能。

做好“超級聯繫人”

座談會邀請本澳及大灣區的專家學者、社團及企業代表,聚首一堂,建言獻策,一同深入探討如何把握新時代發展機遇,加快澳門新質生產力。當中,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以“中國式現代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題主講,他指出,澳門城市經濟體量小,通過提升澳門城市競爭優勢,促進各類要素流通,大力培育人才,做好“超級聯繫人”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家發展貢獻心力。澳門要用好“一國兩制”發展優勢,找準澳門新質生產力發力點為國家作出貢獻。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培育人才、以開放思維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會上還設有兩個子主題,包括探討培育新質生產力,擦亮澳門金名片,以及回顧灣區五年建設。

馮家超:精準投資打造高品質大型項目

本文整理自 2024.07.08 澳門日報A04版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會長、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馮家超稱,澳門可利用旅遊產業現有基礎,融合文化及體育等元素,精準投資打造高品質的大型項目,以吸引不同客群,引領澳門旅遊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探索全天候經營

馮家超回顧,澳門在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時,透過國際公開競投引入的資源,為澳門帶來過去二十多年的繁榮。他還分享近半年來考察中國內地、美國和東南亞城市旅遊業的思考。指美國和東南亞國家最新的旅遊發展趨勢是把旅遊業與文化、表演、體育等大型活動相結合,以吸引不同類型的遊客。認為澳門政府可選定一幅土地,通過國際公開競投的形式,吸引具有創新精神和成功經驗的國際企業參與,以打造一項永久性、高品質的大型綜合體項目,內裡提供文化表演、體育等多元化活動,並探索全天候經營的商業模式,以豐富不同旅客的旅遊體驗,以引領本澳下階段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倘該案例成功,可考慮把成效輻射至大灣區,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

高岸聲:公共行政改革從三方着手

本文整理自 2024.07.08 澳門日報A04版

 

被問如何強化公務員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素,使公共行政改革更切合市場及居民需要。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理事長高岸聲認為,公務員需要了解國情,透過培訓深化對各政策層面的認識,以及政府體制需要創新思維。

公僕須了解國情

他建議公共行政改革須從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強公務員對國家最新發展情況的了解,尤其粵港澳大灣區、深合區、“一加四”產業等大政方針,透徹了解有關政策的含意;二是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建議深化公務人員的培訓,從專業角度、政策層面進行更具針對性地培訓工作;三是創新思維,強化政府體制中的創新意見,如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到利用革新科技手段及不同思維,將資源配置及政策的導向做得更好,以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氛圍。

發策沙龍探討優化營商環境提振民生經濟

本文整理自 2024.06.03 正報第二版

因應澳門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日前以“優化本地營商環境,盤活提振民生經濟”為題舉行時政沙龍座談會。座談會邀請發策中心理事、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長林家偉,澳門工商聯會秘書長吳迪恆擔任分享嘉賓,與中心會員展開探討和交流,共同為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提升本地中小企業競爭力建言獻策。

優化經營模式提振消費意願

林家偉提出隨着疫情和全球經濟環境下行的影響,居民消費信心下降,同時居民消費模式已轉變為線上線下渠道結合,加上居民北上消費行為增加,企業應從供給側結構進行優化以適應消費需求結構調整。吳迪恆指出應持續優化對中小企的支援措施,精準扶持特定產業的發展,同時企業應用好自身優勢,抓緊文旅消費帶來的紅利,並進一步與大灣區城市共同合作,擦亮澳門“金名片”,提振消費市場的信心。有與會者指出,隨着居民消費外溢效應的增強,加上本澳人口體量較小,可考慮研究本澳未來的人口政策,適當擴大人口規模以滿足消費市場。

增強企業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信心和能力

有與會者認為本地中小企業需轉變過去被動的經營觀念,主動適應大灣區融合後的競爭性市場,“以變應變”拆解經營困局,並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提升服務質素,二是加強營銷宣傳手段,三是加速數字化轉型,四是打造差異化服務和產品,五是借鑒創新成功經驗,以此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有與會者指出在政策方面,政府應持續推動“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的建設,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串聯本地中小企業,引客入區促進社區經濟。

用好「一國兩制」優勢促經濟穩定發展

發策中心會長蕭志偉總結時指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保障社會穩定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石,企業需要因應時勢優化經營策略,與此同時,政府亦要深入了解市場情況,適時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提高行政效率激發市場活力,以改善本澳的營商環境為着力點,通過多方合力,加快調整澳門的經濟結構,為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注入恆久動力。

把握“自由行”擴容機遇 助力中小企發展

本文整理自 2024.05.17 澳門日報A08

今年以來,中央惠澳政策不斷加碼,繼三月六日青島和西安納入“自由行”城市後,五月廿七日將再開放山西省太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黑龍江省哈爾濱、西藏自治區拉薩、甘肅省蘭州、青海省西寧、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共八個城市的赴港澳“自由行”。兩項政策的先後實施,是中央助力澳門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的組合拳,不僅鞏固了澳門“一中心”的地位、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也增強了內地與澳門居民之間的民心相通。

新增的八個省會“自由行”城市,人口超過三千三百萬,自身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消費力高,是擁有龐大高消費群體及具經濟高增長發展潛力的城市。同時,八座城市集中在東北、西北等內陸地區,離澳門較遠,來訪旅客屬長途客,預計有助增加訪澳過夜旅客人數,進一步為澳門的酒店、零售及旅遊業帶來較顯著的經濟效益,有利促進澳門消費市場和商業活動的活躍度,進而拉動澳門整體經濟增長。

從居民就業角度看,相關遊客數量的增加,必然會促進澳門旅遊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據業界反映,這些地區的內地旅客有不少是以十人以下的“小團”形式進行特色旅遊,故與之相關的導遊、司機等職位必將隨之增加。這可為澳門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這也會增加本澳旅遊業對於高素質旅遊管理人才的需求,吸引更多的相關人才投身旅遊行業,進而提升澳門旅遊業的整體服務水平。

從中小企角度來看,是次“自由行”擴容將會推動本澳社區經濟的發展。疫情後,訪澳旅客在結構和旅遊模式方面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旅客漸趨年輕化,深度遊、“自由行”比例逐漸升高,旅客往往喜歡尋幽探奇,享受“城市漫步”和小眾景點等個性體驗。而這類型的旅客往往喜歡走入社區發掘新景點和地道美食,故必然會刺激社區消費,為社區的中小企成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隨着“自由行”的擴容,以及其他惠澳旅遊政策的出台,政府和業界都應坐言起行,採取具體行動來應對這些新的變化,以確保本澳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和旅客的最佳體驗。一方面,政府應持續透過跨部門合作,優化旅遊指引,加強線上線下宣傳推廣,加大力度優化通關、交通等硬件設施,促進企業、機構廣泛結合“旅遊+”,開拓更多的旅遊產品、旅遊路線。同時,利用澳門擁有現代化會展設施和較國際化的商務環境等優勢,推動會展商務旅遊的發展。此外,還需繼續做好社區和活化舊區宣傳工作,更好地展現本澳社區的特色魅力,組織導賞活動,引領旅客和會展客商走進社區,共同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澳門社會各界,尤其是各區中小企業也需不斷自我提質發展,透過線上線下平台相結合,發揮創意,優化產品及服務,為迎接“擴容”後的旅客增加做好準備,以實際行動利用好中央的惠澳政策。

綜上所述,擴容“自由行”城市必將為澳門旅遊業帶來更多正面影響,對澳門的經濟民生,尤其是中小企和社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將更為顯著。針對疫情後旅客結構和旅遊模式的變化,澳門業界可以參考上述策略,以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旅客的需求,並刺激社區經濟的發展。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呂開顏